西方古典音乐真的比中国古典音乐高级吗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

  提到中国传统音乐,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?   是五声音阶“宫商角徵羽”?还是“过时”的地方戏曲?抑或是古筝琵琶等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?   以上三种,大概是很多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。但不得不说,大部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,其实是非常有限的。   从最初接触音乐开始,我们就是在西方的音乐体系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,潜意识里会认为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发展得更为成熟,所以才得以广泛流传。   可事实上,中国的传统音乐真的很弱吗?真的像某位名人曾公开谈论的那样:中国自古无音乐?   或许,这是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严重误解。   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从“中国传统乐器之美”和“中国音乐旋律之美”两方面入手,带大家体验中国古典音乐之美,并进一步探索,中国的古典音乐为什么没有能像西方音乐一样广泛流传。   乐器,是音乐的载体。说中国人骨子里没翡翠有音乐细胞,敦煌壁画中数千件乐器可不“答应”。 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在我们的敦煌壁画中,有一个极其壮观的音乐世界,记录下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冰山一角。   壁画中与音乐相关的洞窟有240个,描绘了大量的古代歌舞表演,涉及到的乐器达4000多件,中国传统音乐的繁盛程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   琵琶是壁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乐器。   最近的热播剧《梦华录》中,林允扮演的琵琶乐手宋引章,有一把珍贵的横抱琵琶,据说是唐明皇的遗宝。这翡翠把琵琶不仅外形婀娜典雅,还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,“孤月”。   电视剧中这把被现代人复制还原的琵琶,灵感大概也是来自敦煌壁画。   与如今单一的种类不同,壁画中琵琶的种类丰富多样,多达600多种。   尺寸大小各异,样式千奇百怪,带给人无尽的遐想。   琵琶自从公元4-5世纪传入中国后,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演变,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。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”。从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中,我们也能一窥当年琵琶音乐所带来的听觉震撼。   壁画中另一种常见乐器,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箜篌。   尽管是一种外来乐器,但箜篌曾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,是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重要角色之一。   这些箜篌大多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,带有华丽的装饰坠物,极尽奢华和美感。   “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”唐朝诗人李贺也早就在自己的作品中,如此称赞过箜篌音乐的神奇魅力。   阮是敦煌壁画中又一种常见的乐器。   阮是阮咸的简称,是一种汉族传统的乐器。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翡翠咸非常擅长这种乐器,因此而得名。   除了传统的圆形阮,敦煌壁画里还出现了浪漫至极的花瓣阮,让人不得不对它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充满了想象。   除此之外,壁画中还有悲凉浑厚的筚篥、如泣如诉的埙、历史悠久的笙。   2018年开始,在一批专家学者和工匠师的努力下,人们将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一点点还原复制了出来。这些乐器一件件地看下来,如同一幅华丽盛大的艺术画卷呈现在眼前,美不胜收。   而这些多彩且极富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民族乐器,正是中国传统音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通过这些乐器,我们也可以想象中国传统音乐的丰盛与美妙。   如今,尽管很多乐器都已经失传,但这并不能抹灭中国传统音乐曾经达到的高度。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乐器,正是中国音乐几千年来闪耀的勋章。   说完中国传统音乐的外形之美,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——旋律与意境。   说到这里,首先要打破很多人的一个思维定式:中国传统音乐并不等于五声音阶。   我们每每说到一首作品中有中国元素,大家都会下意识地去找五声音阶。但事实上,中国古代音乐并不是只用五个音,早在战国之前,中国的音乐就有使用七音的先例了。   《国语》中曾记载周武王定“七音”以应鹑火、天驷、析木、斗柄等星辰天象,以统天下。只不过当翡翠时的七音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七个音,而是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变音(半音)。   距今七千年的贾湖骨笛,也至少具备了“la、si、do、re、mi、#fa”六音阶的发音能力。同样证明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只有五个音。   除此之外,我们也能从很多历史记载中,一窥中国传统音乐的奇妙。   晋朝时,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凭借一首《广陵散》名满天下。后来嵇康因不羁的个性得罪统治者被处死刑,行刑前,有三千太学生在刑场向朝廷++,请求赦免嵇康。   而嵇康在高高的刑台上,不惧死亡。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,他弹奏了最后的《广陵散》。铮铮琴声铺天盖地,在那个没有扩音设备的年代,却声声入耳,直击人心,成为千古绝唱。   “闻鸡起舞”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刘琨,是东晋一位军事将领,他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。在一次守城过程中,不幸被敌人攻破。敌人提要求,让他抚琴一首。结果在他弹琴过程中,敌军战士们纷纷用兵器和盾牌相击而和,并跟着音乐一边流泪,一边歌唱。   最后,在音乐的感召下,战争以和解告终,刘琨也免于被捕。   到唐朝时,音乐的繁盛更是达到了顶点,《兰陵王入阵曲》悲壮浑厚,古朴悠扬;《霓裳羽衣舞》仙乐飘飘,变幻莫测,极尽繁华和美妙。   当然,如果只看这些抽象的描述和夸赞,大家的感受或许还有些落不到实处。   那么我们可以听一下吴蛮老师演奏的琵琶曲《静夜思》,来具体感受一下中国古曲之美。   【琵琶】吴蛮 -静夜思 Wu Man-Night Thoughts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是一首吴蛮创作的琵琶曲,取材自敦煌壁画留存的琵琶古曲,灵感来源是那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在Yusi看来,这首曲子可以称为我们自己的“夜曲”。   从这首曲子,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两个典型特点:   第一,是节奏的自由。   如今的华语流行乐在节奏上常常非常死板,但我们听吴蛮演奏的这首传统古曲,会发现根本没有固定、规整的节拍,完全没有按照西方音乐那样将节拍按小节处理。但节奏全在她的掌控之中,演奏非常自如。   没错,即兴并非西方音乐的专属,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也是信手拈来。   其次,是旋律中的留白。   了解古典乐的小伙伴大概都知道约翰·凯奇的那首实验性作品《4分33秒》,他企图告诉大家,空白也是一种音乐。   但事实上,中国音乐里对翡翠“留白”的探索显然更加成熟。我们听西方音乐,旋律通常一直都在,大家也很容易哼出来;但听吴蛮的这首演奏会发现,旋律时断时续,那些空白、揉弦、泛音全部都是音乐的一部分。   这样的旋律很难被记住,但是却可以留给听众极大的想象空间,充满了东方特有的含蓄和婉转。   作为一位现代音乐家,吴蛮之所以能将中国古曲的意境诠释得如此极致,是因为她从小就积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。   吴蛮的父亲吴国亭是一名学贯中西的画家,从画油画、版画到最后成为中国花鸟画创新派的领军人物,他触类旁通,多渠道、多方面地吸引养分,最终自成一派。吴蛮在音乐上的领悟或许也有受到父亲的影响,在中国传统音乐上有更深入的探索同时,还拥有了面向世界的眼光和胸怀。   话说回来,正是中国古曲中这种“不规整”和“不确定性”,使得中国的传统音乐很难形成完整的、充满理性规律的理论体系,从而不容易延续和传播开来。   没错,西方古典音乐之所以能在全世界流传,并不代表它们就是最优秀、最顶级的音乐文化。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,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和梳理后,西方古典乐形成了一套非常理性、客观的理论体系,比如乐理直接和数学相关,这更加有助于它的传播和留存。   但中国古曲中那种留白的意境,那些充满想象力和情感表现力的感性表达,往往很难通过书本和教材来传播,甚至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更别说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流传下来了。   可音乐中的理性固然重要,但感性的、自由的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理性思维被无限传播与推崇,不代表东方人的不确定、留白就不是精神财富。   这也是为什么,自人类历史以来,东西方文化一直在互相吸引,彼此都被对方思维方式的魅力所打动。   如今,我们在推崇西方理性思维的同时,也应该探索研究东方感性思维的意义和价值。因为这些不确定的思维方式,同样带给了世界巨大启发和贡献。作为东方人,我们更有义务钻研并真正继承下来这套同属于人类瑰宝的精神财富。
玉石
发表评论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相关文章